巢湖北岸,烔炀镇西边,烔炀的母亲河之一炀河在这里静静的流淌。炀河两岸,无数冈峦之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山梅。这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庄,全村有四十户人家,常住人口150人左右。村里的人们世代耕读,民风淳朴;山梅村人勤劳、创新,人才辈出。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大潮,山梅村的村居环境越来越差。 幸甚的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山梅人觉醒了,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打造美丽山梅。 2018年十月份,应山梅村民众强烈要求,烔西村两委在老党员梅华群家召开了群众座谈会。会上,梅华群为首的党员群众积极性高涨,纷纷建言献策。群众最初的想法是,自掏腰包治理村里的脏乱差的环境。随后,村民们现场自主选出了山梅村环境综合治理理事会,选出七个理事,乡村治理的所有事务由理事会人员处理,其中三人管理财务,二人抓基建,一人负责后勤,一人筹划宣传;所有获得赞助、支出费用张榜公示,这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公开透明;同时,大家决定,利用山梅村微信群广泛宣传,鼓励捐助集资。很快,一份捐资治理山梅村环境的倡议书发到村子的群里。倡议得到父老乡亲的一致认可,在外成功人士的全力支持,在完全自愿基础上,捐助以500元起步,多多益善。 "言必信,行必果",梅华群说,既然说了就坚决要做下去。在老党员梅华群等七人辛苦操作下,他们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乡村建设振兴家乡是泽被后世的大好事,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其次,让大家明确山梅村是大家的,这片热土才是我们的根,这里流淌着我们祖辈的汗水,这里种下了殷切的希望;建设好了我们的村子也是高档别墅区,建设美了她永远是我们的梦中桃园! 捐助一开始就出乎所有人意料,在家的老人捐助都八百、一千起步捐了,所有在外的打工的、工作的都不按户了,他们都单独再以两千起步捐助。其中,在北京打工的梅国正捐助一万元。捐助过程中一幕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在默默进行着。家住巢湖市区近八十岁的老人张惠慈老人送来一千元,出生、成长在南京的八十多岁梅金岭老人捐助二千元,年近九十岁的台湾老兵梅德宝先生转展几道手续为家乡建设捐助一万元……更令人感动的是,山梅村嫁出去的女儿们,当她们听说村子在搞建设,纷纷慷慨解囊。下从二十几岁刚嫁出去的女儿,上到七十多岁的老人们都是捐助一千元起步,没人甘于落后;山梅女婿朱亚洲先生主动捐助村标,耗资近两万元,山梅村女婿管雪捐一万元,山梅村外甥张小龙捐助一万元;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理事会收到了九万多元的捐助!随着建设的进行,2019年春节前夕理事会收到捐助数目又扩大到十一万元。我们可以想象山梅人的美化家乡的意愿是多么的强烈! 乡村建设中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就是拆建,特别是旱厕改水厕。原来山梅村家家户户都有旱厕,可是经过七人理事会动员所有人都同意旱厕改水厕。像梅华国、梅子春、梅华胜等虽然人不在家,接到需要拆旱厕建水厕的电话也立即表示同意,梅华胜还特意叫在宿州打工的妻子赶回家自己请人拆建,梅子春在南京打工,家里旱厕刚建一年,非常漂亮,他接到电话毫不犹豫地就同意拆了建水厕。 团结的山梅人用行动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今年69岁的老人梅华群带领着七人小组不计任何报酬的无私奉献感染着每一位村民。施工队到哪里,热情的村民就会把茶水送到哪里,没有人要求却像有个声音在指挥;村民张双四是个"能人",他以前在北京干家装,今年回家看到村内道路建设挖坏水管不能及时接上,很多家旱厕改水厕的水管接装都缺帮手,于是他决定暂时不出去打工,免费为需要的群众服务。 事实证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山梅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巍峨挺拔的村标建起来了,村标前又栽种了梅花、红梅、茶花……改厕后又完善了近千米的排水沟,解决了污水问题,村前原来的两个污水塘清理后种上了莲藕、睡莲,两口水塘之间又设计了一座拱桥;蜿蜒的绕村水泥路修到了每户人家门口,中间大巷铺设了青砖,巷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坍塌的屋脊修葺整齐,群众自觉自愿、无偿拆掉一百多平米的房屋、偏厦修建停车场、活动中心;斑驳的围墙粉刷的洁白光亮;邻里欢笑,莺歌燕语,一派欢乐祥和。 2019年正月初一,山梅村老党员梅华群在家里召开了村民新年茶话会。全村群众积极谋划、筹备,并听取各方意见,规划未来,这次会议一直开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 大年初四,江淮大地普降瑞雪。烔炀镇党委黄书记、镇长王成满同志亲临山梅与山梅村在外成功、知名人士共谋山梅发展。黄书记和王镇长充分肯定并赞同山梅经验,并在全镇推广介绍。 奋发的山梅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尝到了乡村建设成果的甜头。展望未来,他们准备修建、扩大村内停车场,方便节假日繁忙时使用;鉴于山梅村是长寿村,老年人多,打算建一个老人健身、活动场;更进一步整理村容村貌,动员拆毁部分废弃的老屋;他们还想铺设一条青石路通到老井,把老井保护起来,供回乡游子探望;他们倡议的二次集资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目前已经总计收到二十一万元的捐助了。到笔者完稿前,山梅村的在外年轻人们又提议并捐助了六千多元安装路灯,亮化村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团结奋发的山梅人"振兴乡村建设"过去成绩斐然,未来也一定是一片光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