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在某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当新年的脚步渐行渐远,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童年记忆里的年味,哪些场景仍历历在目? 呵呵,小半天的工夫,跟帖数十条。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穿新衣服了,那一年啊,我的那件花棉袄让村里多少小伙伴羡慕呢!"——这一定是个爱美的女士吧。 "我想起第一次看春晚,那年隔壁邻居过年买了一台电视机,那可是村里第一台,大半个村子人都来了,黑压压的一屋子。"——那是80年代的记忆。 "历历在目的自然跟吃有关。那时候一到年关,我家就请人来熬糖稀,做糖食,什么馓子糖、花生糖、交切片……我就一边看着一边流口水。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这种乐趣喽!"——哈哈,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吃货的回忆。 "那时候每到过年,我父母都要带我回远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一路那个辛苦啊,但是回老家的心情特别快乐!"——哦,是一位远离故土的游子! …… 一一读来,我记忆的闸门也渐渐打开。 我是70后,儿时的春节很是热闹,每到过年,村里孩子们就聚在一起比谁的新衣服好看,比谁的压岁钱多,然后挨家挨户去串门,去讨好吃的,一起放烟花、看电视,恨不得不眠不休。 有一年的春节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那是87年的冬天吧,父亲生了一场大病,母亲陪着父亲在上海住院治疗。年幼的我和妹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年关将近,家里丝毫没有过年的气氛。我和妹妹每天眼巴巴地望着村口,盼着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没有电话,想写信也没有确切的地址。不记得曾做了多少个梦:爸爸的病好了,爸爸妈妈带了好多零食和新衣服回来了,爸爸妈妈搂着我们开心地笑了……但是,梦醒来,只有泪水相伴。 除夕一天天的临近,妹妹总小声地问我:"姐姐,你不是说爸爸妈妈回来过年吗?""会的,放心吧。肯定会回来了,会给你带好多好多礼物!"这样的对话说了无数次,妹妹信了无数次。 除夕到了,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响起来了,妹妹终于忍不住哭了。爷爷搂着妹妹说:"不哭不哭,爸爸妈妈马上就回来了!真的,爷爷不撒谎!"爷爷说着,自己也哽咽了…… 那一年,父母回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小年。短暂的相聚之后,父母又去了上海。 多年过后,每每想起记忆里的年味,我总想起那年与妹妹盼父母的场景,记不得那年年夜饭吃了什么,记不得收了多少压岁钱,记不得穿了什么新衣服,有的只是记忆深处的酸楚。 前几年,我去外地听课,执教老师上的是一节绘本课《纸马》,讲述的是一个留守的孩子每天等父母回家过年,觉都不肯睡。奶奶剪了一个纸马贴在窗户上,让纸马替孩子等。梦里纸马活了,纸马带着孩子飞过高山、跨过草地、越过小河去找爸爸妈妈。梦醒了,纸马还在窗户上,这时门开了,爸爸妈妈真的回来了!上课的孩子读得很动情,说得很感人,而台下的我早已泪眼朦胧,因为,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我们总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是啊,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每一个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年味就是——回家过年! 年味是什么?是团圆,是相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