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 王国祥 中秋月圆之时,麒麟桥却没了,准确地说是被挖掘机扒了,一直以来我最不愿看到的事,最终变成了现实。 说起麒麟桥,很多老烔炀人,尤其是烔炀东乡人是门清的,因为在烔河桥修建之前,这座桥曾是烔炀东乡往来镇上的必经之桥。此桥原名飞凤桥,历史很是悠久。相传,唐代烔炀东山脚下有一座寺庙(今桥东村所在),香客如流。可香客入寺进香却为烔河所隔,而渡河的河工又乘机敛财,信众苦不堪言,遂给该渡口起名"阎王渡"。来自山东豪门的女寡妇带领信众百人前来进香,对阎王渡深感不满,毅然献款于渡口处建起长达三十余公尺的青石桥。据说,动工之时从修桥处的草丛中飞出一只"凤凰",故桥被命名为"飞凤桥"。 而后历朝飞凤桥也都曾修缮,但至清朝同光年间,桥还是变的破败不堪。光绪《庐州府志》卷五十四记载,光绪11年(1885年),烔炀西乡人杨先培(字彬裕)有感桥毁致两岸居民交通不便,遂捐重金重建。重建的桥为三拱石桥,自两边向中间自然凸起,最高处至河面约4米。桥东部位于河道弯处,水流平缓,椭圆形桥基较大,而基础大利于桥身稳定;主拱与西侧副拱位于河道中央,此处桥基相对较小且为菱形,尖头正对上游,这大大减小了上游来水对桥身的冲击,保证了桥身稳固。桥两头还各用石条刻成麒麟头尾加以装饰,并改桥名为麒麟桥。 麒麟桥不仅设计科学,同时用工用料也极其考究,故在其重建后的近百年间虽历多次洪水冲刷而不曾大修并使用如常。在附近居民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烔河水是清澈见底的,从桥上可俯瞰河水中鱼儿游动;那时多数人也不知自来水为何物,各家洗漱、盥洗也多聚集于此,尤以早晚为盛;桥两头还广植垂柳,每到春夏,柳条随风飘动,影印在水面,自是一番风景。如此画中美景,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国内很著名的一部电影也曾来麒麟桥取景,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可惜麒麟桥命运多舛,在1991年大水时,由于大型机帆船的撞击,致使桥西侧的主拱与副拱塌毁。后来利用残存的桥墩,建成简易水泥桥一座,继续方便居民进出,但西侧两孔水泥桥面与东边的石拱桥并于一处,始终让人觉得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可就是这样一座桥,却每每出现在游子的梦中,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无不为之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其实这些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忘却的乡情与乡愁。 或是因为我从小就无数次地从此桥经过,对桥早已有了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烔河治理开工后我一直在默默地关注麒麟桥的命运,内心更随着工程与大桥越来越近而愈发变的忧虑起来。曾经设想麒麟桥或迁址重建,或就地修旧如旧,或河流改道,却始终不敢相信桥会被真的拆除,然而最终噩梦成真。当我听到消息赶去时,桥已被扒的面目全非,心中自是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只是默默的徘徊在乱石之上,拼尽全力去记忆拱桥的点点滴滴,因为我知道,虽然会在原址重新建起一座钢筋水泥新桥,但自此以后与老麒麟桥的相见,却只能在画中、在梦里。 有人说,新取代旧是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不想去辩论这句话的对与错。然而我是有自己观点的,留存这样一座难得一见的石拱桥,其实是对难以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珍视,是对历史血脉传承的敬畏,更是留住一种对过往不忘的乡情、乡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