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烔炀镇中心小学 王国祥 周末的巢湖市烔炀镇乡村学校少年宫,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群人:杨建中,84岁,专业京剧演员,后从巢湖铸造厂退休;边菊生,70岁,原夏阁卫生院副院长;余万凤,76岁,出生梨园世家,京剧团演员,后从巢湖电影公司退休;王琳,62岁,原巢湖地区粮食局工贸公司工会主席;笪小梅,75岁,巢湖食品厂退休职工;王小凤,66岁,巢湖汽车公司退休职工;王小娟,71岁,巢湖市华巢公司退休职工……虽然这群人中有男也有女,岁数也不尽相同,退休前更是在不同的单位就职,但在这里,他们却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少年宫京剧校外辅导员--为国粹传承而默默奉献的"五老"志愿者。 说起老同志们来烔炀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京剧辅导活动,这还要从2016年谈起。随着合肥市"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深入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戏曲教学人才缺乏的困境日渐显露,如何摆脱,从而进一步助力传统文化的复兴,摆到了少年宫领导的面前。2017年2月,通过原巢湖市关工委副主任张平老先生的引荐,巢湖市黎明京剧协会的老同志们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年多以来,老同志们不分严寒酷暑,坚持每周到校,克服了日常活动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没有现成的教材,协会副会长王琳自己下载、编辑和打印,同时为了不耽误照顾小孙子和辅导孩子们,她长期在合巢两地之间奔波;孩子们没有演出道具、服装,杨老不顾耄耋之年,亲自动手为孩子们制作道具、缝制服装;边院长是杏林高手,退休后在巢湖洗耳池附近开设中医诊所,业务繁忙,但为了孩子们,他宁愿起早贪黑,也从不轻言放弃;王小娟阿姨的老公一辈子未下过厨房,可为了支持妻子的行动,他甘愿食用家中的剩饭剩菜;余阿姨赴马鞍山联谊,不慎摔断骨头,但躺在病床上的她,还是时常念叨起京剧兴趣班的孩子们…… 俗话说,孩子三天"鲜"。相比这些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如何保持孩子们对京剧的兴趣显得更为艰难。老同志们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鼓励孩子们学习京剧:通过展示京剧服装、道具,乃至示范演出,勾起孩子们对京剧的浓厚兴趣;没有学习资源的,建立微信群,选择一些适合的京剧知识和名家唱段,让孩子们学在平时;通过现场比试、校园艺术节节目推荐,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进而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京剧;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开展辅导,老同志们宁愿自己多受些累,也要把孩子们分成"生旦净丑",让京剧传承更贴近学生的自身。 通过1年多、30多次的京剧传承活动,目前,少年宫已培养出了20多位小"梨园新秀",10多段经典唱词,包括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孩子们都唱的有板有眼,动作也愈发规整,受到了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这一年多当中,笔者作为校方负责人员,也曾数次问过老同志们:你们这么多人从巢湖赶过来,每次总共才给120元的误餐补贴,可划算?不管是哪位老同志回答,答案异常统一:传承和复兴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的"国粹",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是让我们"倒贴",大家也乐于接受。朴实的言语中见豪情,真情的告白里显担当,这就是巢湖市黎明京剧协会这群无私、可敬、可爱的"五老"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