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法院行政审判庭成功化解一起因非工伤认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在承办法官及多方不懈努力下,用人单位与死者亲属达成调解协议,亲属主动撤回起诉。这场历时数月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彰显了司法温度,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突发意外引争议,行政认定遭质疑 2024年5月16日,某防水公司员工孙某某驾驶电动三轮车在上班途中发生意外身亡。孙某某亲属多次前往事故发生地的中庙街道,要求中庙街道出面进行处理。在处理无果情况下,孙某某的亲属冯某某认为事故与工作存在关联,遂向巢湖市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人社局受理后,经调查,认为孙某某的死亡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应当认定或视同工伤情形,遂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冯某某对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不服,向巢湖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并重新认定工伤。 争议焦点难调和,双方面临多重困局 受理案件后,案件承办人迅速梳理案情,发现案件存在三重矛盾:一是法律事实争议大。孙某某的死亡确系自身不当行为导致,严格依据法律法规难以认定为工伤;二是死者家庭困难,亲属情绪激动,认为防水公司未尽安全管理责任,坚持要求认定工伤,并有过激言行;三是企业态度谨慎。用人单位虽对事故表示同情,但担心认定工伤可能引发连锁风险。承办人针对案情,认为案件不宜过快判决,尽力做化解工作,防止当事人情绪激动,产生极端事件,避免产生更大社会矛盾。 法官巧破僵局,架起沟通"连心桥" 为实质性化解矛盾,承办法官确立了"法律释明+情理疏导+多元协商"的调解思路。一方面,多次约谈死者亲属,耐心解读《工伤保险条例》的认定标准,用类案裁判说明法律边界;另一方面,联合中庙街道、合肥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搭建调解平台,前往企业属地和死者所在社区进行协调。调解过程中,死者亲属从最初的情绪激动逐渐回归理性,企业也从坚持"依法处理"转变为愿意给予人道关怀。最终,在各方参与下,2025年3月20日,死者亲属冯某某等人与某防水公司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防水公司基于人道主义向死者亲属支付40万元补偿金。同时在中庙街道的协调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赔付死者亲属50万元意外险保险金。2024年3月24日,冯某某自愿撤回起诉,这场历时近6个月的行政争议彻底画上句号。 案结事了显担当,司法为民践初心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法官不能止步于坐堂问案。"承办人在总结此案时表示,"对于这类涉民生案件,我们要在恪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本案中,法院没有局限于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将纠纷化解端口前移,既维护了工伤保险制度的严肃性,又让家属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更帮助企业避免了长期诉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该案的成功调解,是巢湖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巢湖法院行政庭在行政诉讼中发挥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作用,积极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下一步,行政庭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理念,让更多纠纷消弭于庭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